山西是个好地方——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的山西之路
山西是个好地方——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的山西之路
新华社北京9月5日电 题:山西是个好地方——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的山西之路
新华社记者王立彬、梁晓飞
从以农业为主到新兴工业快速发展,仅工业领域就创造数千项“新中国第一”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七成……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山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。
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省(区、市)系列新闻发布会,9月5日,中共山西省委书记、山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惠宁,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、山西省人民政府省长楼阳生围绕“争当能源革命排头兵 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”做介绍并答记者问。
由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
201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.68万亿元,人均GDP超过4.5万元,分别是1952年的1050倍和390倍。新中国成立70年来,山西经济建设实现了由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的历史巨变。
“70年来,山西为共和国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,自身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。”骆惠宁说,山西产业结构积极演进,从以农业为主转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,新兴工业快速发展,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1.7%,初步构建起了具有山西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。能源基地作用充分发挥,累计生产煤炭192亿吨,占全国的1/4以上,其中70%外调,覆盖全国2/3以上的省份。能源原材料领域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,涌现出T1000碳纤维、光伏异质结组件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。
从新中国成立后的“三槽出钢”“定向爆破筑坝”,到改革开放后的“三峡1200吨桥机”“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装备”,再到今天的手撕钢、煤制高端润滑油、全球最大的75立方矿用挖掘机,仅在工业领域,山西就创造了数千项的“新中国第一”。
要想富,先修路。到2018年底山西通车公路里程14.33万公里,较新中国成立初增长111倍。全省客运航线252条,通达国内外214个城市,基本形成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。
从极度贫穷到小康富裕
与1952年相比,2018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45倍和156倍,人均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1倍和129倍。70年来,山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极度贫穷到小康富裕的历史巨变。
与新中国成立初相比,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由1所增加到83所,普通中学由34所增加到1787所,卫生机构由1262个增加到4.2万个,床位数由917张增加到20.8万张。特别是近年来,山西多措并举扩大就业规模,优化就业结构,提升就业质量,始终保持就业稳定。同时不断扩大社保覆盖面,持续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、低保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,有效提升城乡基础公共服务水平,全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,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不断增强。
摆脱贫困是千年梦想。到2018年底山西省有41个县脱贫摘帽,贫困人口减少到25.5万人,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.1%。近两年来,山西把攻坚深度贫困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,打出“组合拳”。“目前山西10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6年底的18.4%降到了2018年的7.2%,3350个深度贫困村年内将基本完成整村搬迁。”骆惠宁说。
从“煤老大”到绿水青山
山西是煤炭大省,曾点亮过全国一半的灯。现今,山西坚定走上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之路,正全面实现从“煤老大”到“能源革命排头兵”的历史性跨越。
楼阳生说,山西11个地级市中,有8个市是纳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和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。为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,山西紧扣产业、能源、交通、用地四大结构调整,坚持转型、治企、减煤、控车、降尘“五管齐下”,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。今年8月,山西省PM2.5平均浓度下降至25微克/立方米,创下近年来最好水平。
目前,山西转型发展势头强劲,经济发展“含金量”“含新量”“含绿量”不断提高。上半年山西GDP增速为7.2%,创6年来同期最好水平。与2015年相比,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亏损68亿元转为盈利1356亿元,财政收入由下降9.8%转为增长22.8%,一度欠发的工资和欠缴的社保基金已全部补上。
骆惠宁说,山西主动推动煤炭产业走“减优绿”之路,横下一条心,大力培育新兴产业。煤炭去产能走在全国前列,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%,整个能源生产和消费正朝着革命性的方向挺进,经济结构明显优化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70年来,山西生态环境实现了由荒芜脆弱到绿色宜人的历史巨变。全省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的2.4%提高到20.5%。坚持不懈治理水土流失,全省累计治理面积超过60%,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新中国成立初的4亿吨左右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。
编辑: